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贵州站:gz.xnzjw.cn
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把“新诗”放回它发生的历史之中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姜涛    阅读次数:5300    发布时间:2025-10-01

1935年夏,在完成《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编选工作之后,朱自清写下的一则“选诗杂记”,常为后来的研究者引述:

我们现在编选第一期的诗,大半由于历史的兴趣:我们要看看我们启蒙期诗人努力的痕迹。他们怎样从旧镣铐里解救出来,怎样学习新语言,怎样寻找新世界。

这则感想虽然简短,却道出了研究早期新诗的内在动力,以及基本的视角、框架,即:梳理所谓“第一期”新诗的历史,研究者最主要关注的,应是新诗从旧诗的“镣铐”中挣脱而出的努力,以及如何建立新美学、新形式的过程。如何勾勒从旧诗到新诗、从传统到现代的线性轨迹,由是也成为早期新诗研究的重心。后来相关的新诗史叙述蔚为大观、多种多样,但大多或隐或显以此为主轴,在诗体解放和形式建设层面,探讨新诗的演进之路,如此也有了从“破坏”到“建设”、从“尝试”到“成熟”、从“自由”到“格律”、从“散文化”到“纯诗化”的历史图像。在这样的动力驱动下,“启蒙期”诗人们不同向度的写作尝试、不同层次的诗学思考,也包括层出不穷的群体和流派,都会相应地被安置于这一演进或“进化”的链条中。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的结尾,朱自清曾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他认为要“强立名目”的话,早期新诗坛不妨分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据他自己交代,这种分类方式也引起一些争议:“有一位老师不赞成这个分法,他实在不喜欢象征派的诗,说是不好懂。有一位朋友,赞成这个分法,但我的按而不断,他却不以为然,他说这三派一派比一派强,是在进步着的,《导言》里该指出来。”后面这位朋友的不满,或许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新诗史期待,对诗歌史现象、流派的认识,最终还是要上升到一种内在规律、“演进”线索的把握,要凸显新诗是如何“进步着的”。

应当说,这种从“旧”到“新”、从“尝试”到“建设”的线性叙述,吻合于新诗发生的历史实际,也赋予了新诗研究的内在整体性,但正如很多学者已意识到的,这样一套新诗史叙述在反复重申、不断沉积的过程中,似乎已逐渐板结、固化,限制了我们对新诗历史更为丰富、更开放的感知。比如,胡适曾言“从语言工具入手”,是他找到的白话诗实验的突破口;在《谈新诗》中,他又将新诗的内涵阐释为“诗体的大解放”以及相应的表意能力的拓展。这种形式主义、工具论的新诗观,看似简单,后来也有不少批评和纠正,但某种意义上,在新诗史研究中却具有相当的支配性。简言之,新诗之“新”,似乎主要体现为语言、形式层面的变革。从文言到白话、从格律到自由的转变,确实是新诗区别于旧诗最明显的标志,但在晚清到“五四”峻急的历史语境中,新诗的生成并未如此简单,甚至也不单纯只是一个文学事件。胡适等人的尝试之所以能从“朋友圈”中的私人讨论破“圈”而出,四方响应,成为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这不仅得益于“五四”前后新文化思潮激荡的历史“势能”,也是和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都市和印刷文化的兴起、现代“个人”的发现以及新青年群体的聚集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五四”之后,新诗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具有相当的文化感召力,也不单纯因为表达的活力,更是因为其承载的对现代文化、现代新人、新社会的想象。因而,只是着眼于语言形式的变革,或只着眼于新诗的审美特质,很难说明新诗这一特殊文化实践的历史意涵。再比如,上文已提及,惯常的新诗史叙述往往会着力于新诗演进线索的勾勒,涉及特定的写作个体、群落或特定时刻的写作实践或诗学思考,一般也会考虑如何将这些个案、这些具体的“时刻”放在“演进”的前后关系和逻辑(如从“解放”到“建设”、从“自由”到“格律”)中去把握。当芜杂、纷乱的新诗现场被整理成一种流畅的、条理分明的“叙述”,某种“抹平”的效应可能也会发生,即:这些特定个体、特定时刻溢出“演进”逻辑的文学旨趣或关切,以及与同时代思想和文化情境的关系,有可能被忽略、被简化。事实上,历史意外的分岔和多重褶皱,可能是最有意味的部分,往往蕴含了打破常识、拓展问题空间的认识契机。

在新诗研究界,突破既有的知识格局、重构新诗多元历史图像的努力,当然也一直存在,像王光明老师多年前提出的“回到历史过程”“开放问题空间”,就体现这样一种自觉。20多年来,在传统的流派梳理、文本分析、观念辨析之外,在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整体转换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新的方法、视野被引入新诗研究中来,被打开的“问题空间”也愈来愈开阔,20世纪新诗的历史经验与社会文化、思想潮流、政治运动、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多的挖掘和展现。从这个角度看,吴思敬老师主持的“百年新诗学案”,其意义便不只在于新诗史叙述体例的转换,用“学案”的方式来重述已有的新诗发展史。通过挖掘更多的史料,来为既有的新诗史补充更多的细节、背景乃至掌故,也不是这项工作的全部。选择以百年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事”为中心来展开考察和描述,其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可以通过不同类型“事”的聚合或一个个旁逸斜出的“点”的深挖,来充分吸纳近年来新诗研究的活力,打破固化的线性叙述,呈现百年新诗丰富的历史面向,其价值“不只是在诗歌美学上的,而且也是在诗歌社会学、诗歌伦理学、诗歌文化学上的”。

具体到“百年新诗学案”的第一卷,这一卷处理的是1917年到1936年的新诗历史。从新诗的发生、展开、调整到形成大致的轨范,这一阶段的新诗史图像,似乎早已清晰、稳固。依据课题的整体构想,本卷设计的30个“学案”,大小不一,类型多样,涉及新诗的发生、阅读、出版、评价、论争、形象塑造、与历史语境的关联等诸多方面。将这些“学案”汇集在一起,并不是要颠覆已有的新诗史叙述,而是试图开放、活化这一叙述:或深入历史地层,勘察支撑新诗生成和展开的内在社会文化结构;或打通周边,把看似卓然独立的新诗,放入其“成长”的具体语境和多重关联中。简单归纳一下的话,这30个“学案”大致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1262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