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贵州站:gz.xnzjw.cn
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少年的水乡与成年的江湖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李鲁平    阅读次数:2500    发布时间:2025-09-19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中下游至少有两种典型的“水乡”。一种是长江中游以潜江、监利、洪湖等地为代表的江汉平原水乡。《三国演义》《洪湖赤卫队》《静静的排湖》以及天沔民歌《襄河谣》等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建构了人们对江汉平原水乡的想象。一种是长江下游长三角以乌镇、周庄、西塘等为代表的长三角水乡(即人们常说的江南水乡)。《社戏》《孔乙己》《芦荡火种》以及《人面桃花》(格非)《米》(苏童)《好天气》(苏童)等不同艺术作品,都是长三角水乡叙事。於可训先生的《鱼庐记》《追鱼》《男孩胜利漂流记》《金鲤》《决堤》《赵家姑娘》《元宵》《鞠保》《精古》《归鱼》《元贞》等多部作品,集中书写了长江中下游交界处的黄梅水乡,从文学的意义上构建了第三种水乡,即彭蠡泽水乡。

 

一、彭蠡泽水乡:

以山丘、湖泊、长江为根基

水乡并不完全是对水、湖泊、河网的形容和描述。无论是在江汉平原还是在长三角,水乡在水的背后还有众多独特的内涵和特征。正是这些内涵和特征,把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水乡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世界。

长江中下游交界处的黄梅水乡,既与江汉平原水乡不同,也与长三角水乡不同。在水文地理层面,於可训小说刻画的以太白湖、荆竹河、东河、西河、梅济港等水体组成的黄梅水乡,其南面是长江和龙感湖的滨湖、滨江平原,平原对面是长江中下游分界点湖口。水乡的北面是大别山余脉以及丘陵、垄岗。历史表明,秦汉以前,从湖北的武穴、黄梅到安徽的宿松、望江的太白湖、龙感湖、大官湖、黄湖与长江南岸的鄱阳湖是浩瀚一体、江湖不分的古彭蠡泽。这个巨大的水体直到西晋以后才完全分开。今天,江北湖北、安徽之间以龙湖、感湖为主体的湖泊群原本就是彭蠡泽的一部分,太白湖是龙感湖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正是於可训先生诸多小说写到的黄梅水乡,因此,在水文的意义上,它可以称作彭蠡泽水乡。

彭蠡泽水乡有山、有丘陵、有华阳河水系的多条小河、港汊,这是江汉平原水乡和长三角水乡所没有的地貌。於可训先生的小说《精古》中,那个冬天死在湖面上的哑巴精古,来自湖边山上的清风观;小说《追鱼》中的细火,追一只旱脚鱼,一直追到了八卦山的山神庙;小说《金鲤》中的水伢被湖边山坡崩塌的泥土掩埋,等等。这些故事中的水乡都有山的背影。

长江防洪的重点在长江中游的荆江,过去主要靠长江大堤防洪,后来增加了分洪区、蓄洪区等工具,因此,江汉平原水乡的防汛场景多半是死守长江大堤,平原内部的水患依靠排水渠网络及围垸解决。流传的歌谣中所唱“十年九不收”的内涝主要是因为暴雨集中,或者为减轻长江的防洪压力,控制平原内部向长江排水,并非山洪导致,也并非不能排水。长三角水乡的水网密度(太湖流域均超过3公里/平方公里)高于江汉平原水网密度(江汉平原仅四湖流域潜江段接近长三角河网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其它地方河网密度比长三角低很多。因此,长三角水乡的洪水几率和规模远远低于江汉平原水乡,多为潮汐顶托、下泄不畅所致。彭蠡泽水乡既有长江的洪水,也有山洪,还有江水倒灌形成的内涝。这是它与江汉平原水乡、长三角水乡的另一个不同之处。于是,我们看到於可训先生小说《归渔》中写到上百里湖水的翻腾,当地人叫“翻湖”,实际上是江水倒灌。在小说《决堤》中,我们看见了於可训先生描写的1954年的决口场面,并且既有长江的决口,也有“四乡八圩”的圩堤的决口。在小说《男孩胜利漂流记》中我们看到山洪暴发后,洪水从后山到后河再到后湖,把一条几十里的田畈变成了河流,男孩“胜利”扒着扁桶顺着这条田畈向东漂流到卧牛岗的堂姐家附近才获救。这种场景是彭蠡泽水乡独特的。

在文化层面,彭蠡泽水乡既有长三角水乡的影子,也有江汉平原水乡的痕迹。比如,《决堤》中的“四乡八圩”的“圩子”,江汉平原包括洞庭湖平原都把“圩子”叫“围垸”。《腊戏》《赵家姑娘》中都写到的浔阳江一带的采茶戏,《金鲤》中细女唱的黄梅戏传统花腔小戏陶金花《打猪草》等等,这些民间戏曲是彭蠡泽水乡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至今,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交界处依然发挥着影响。这些元素构成了彭蠡泽水乡丰富深厚的文化根基。《男孩胜利漂流记》中岳家湾的人相信岳王爷是坐着一个水缸从河南漂流到河北,并且有鸟护送,胜利所救的小女孩坐着扁桶,扁桶上有鸟有凉棚,于是他们相信这个小女孩是岳王爷转世。同样是《男孩胜利漂流记》描写了彭蠡泽水乡元宵的一种特有场景“抬子”,人们抬着化妆后的小女孩、小男孩在锣鼓和鞭炮声中游行,舞狮、舞龙、划旱船、举灯的紧随其后。彭蠡泽水乡的文化也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信仰中,比如《追鱼》中细火因为抓下蛋的旱脚鱼而遭报应,《决堤》中的房东大爷把一只王角鱼当龙王祭拜,等等,这些民间信仰在水乡人的生活中同样重要而独特。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094191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