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闪烁,回忆如水,我为之目眩,手指身后那三座黝黑铁路桥墩,告诉父亲:“我们家门口的铁路,要是重新修起来,我也去帮忙挑土。”父亲呵呵连笑,继而沉思不语。至今记得,那夜月光似纱,溪水如玉,我眼前渐渐朦胧,不知不觉睡去,梦里有火车呼啸而过。
不久,我离开香溪故乡,远赴他地求学。之后,我的父母也移民搬迁离去。此后岁月里,我的母亲会隔三岔五搭长途客车返回故乡,与就地搬迁、上山居住的老同事,搬把桐油木椅坐在高坡上,瞭望山下清库后的满目废墟,手指方位回忆过去,说着说着,潸然泪下。
等我再关注到那三座巨大的黝黑铁路桥墩,已是十年之后的2003年春天。三峡工程蓄水135米在即,我记忆里的香溪故乡,将全部沉没于滔滔江水之下。那条清澈的香溪,即将暴涨为滔滔江面,成为轮船通航的长江支流。面对如今的世纪工程三峡工程,百年前搁浅的世纪工程川汉铁路的遗存归宿,正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
母亲已头发花白,身体不如以前,不再来去奔波回故乡,只和老同事偶尔通电话。有一天,母亲对我谈起那三座铁路桥墩,说听老同事讲,它们因为高达15米,今后会成为航道通行的障碍,必须尽快炸毁。文物部门进行了最后的资料留存,村里找来近10个有拆房经验的村民开工炸桥。村民们虽然内心不舍,但炸毁桥墩的任务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大家以为这些老桥墩肯定会一炮就塌,可到真的炸毁它时,才认识到了它们近百年的坚固。村民们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实施多次爆破,才将其中两座炸毁,一座依然半截不倒,最终认定不再影响航运,被三峡蓄水后上涨的江水淹没。
三
我以为那三座黝黑铁路桥墩已被世人遗忘。随着2010年12月22日全长377公里的宜万铁路正式通车,宜昌到万州的列车第一声轰鸣,引发了人们重新关注作为宜万铁路前身的川汉铁路。
我当时所供职的机构,派出采访团队,与文史专家一道重走川汉铁路遗址。大家翻山越岭,询问乡邻,发现川汉铁路虽未修筑成功,但在宜昌却留下了全国罕见的铁路工程遗址和时代印记,沿线至今仍能看到涵洞、隧道、桥墩、车站、桥梁、路基和挡土墙等遗存20多处。此外,还有因修建川汉铁路而诞生的诸如铁路坝、瓮子沟、铁路沟、公事房等地名沿用至今。文史专家认为,它们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见证了长江三峡的开发开放史。
我的香溪故乡,那沉入江底的黝黑铁路桥墩,作为川汉铁路建设体量最大的遗存之一,以照片留存、文字资料的方式被人们从记忆的江流中捞起,出现在网页之上、报刊图书之中。
当我乘坐宜万铁路列车,行驶在连绵起伏的大山之中,穿越无数如时光漫长的隧道,跨过无数如银河高悬的大桥,为这条当时我国境内修建难度最大、每千米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而赞叹不已时,心底依然有着小小的遗憾:宜万铁路尚未经过我的香溪家乡。
又是十年过去,2022年6月20日,长江三峡畔,崇山峻岭间,郑渝高铁的首趟列车呼啸而过,串起沿线神农架、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地,成为三峡库区首条高铁。在我的香溪故乡,人们终于能坐火车出山了。当高铁飞驰而过时,那沉没江底的川汉铁路桥墩,会穿过岁月长河,为之战栗不已,与之遥相呼应吧。
2025年夏天,我再次搭乘动车,通过宜昌宜万铁路大桥时,惊奇地发现:与现有大桥抵近并行,一座全新的长江公铁大桥正在建设。两座大桥并驾齐驱,跨江而过,极其壮观。我用手机搜索得知,这是沪渝蓉高铁宜昌涪陵段关键性工程。沪渝蓉高铁,又称沿江高铁,线路总长约2100公里,贯穿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六省市。目前,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已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建成通车后武汉至宜昌铁路旅行时间,将从现今的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而在我的香溪故乡,宜昌至兴山高速铁路正在抓紧建设,待到建成通车后,沪渝蓉高铁武宜段与郑渝高铁衔接,武汉至重庆的铁路旅行时间也将压缩至4小时左右。
就在这趟动车旅程启程之时,我在武汉站进站前,曾遇见一对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女,他们扶住安检进口旁的栅栏,冲着他们奔赴外地的女儿不断挥手,直到女儿转过门廊,背影不再显现,他们才相互搀扶,向站外走去。时值正午,骄阳似火,那中年男子摸出手机,为抹泪的妻子放起歌来。酷热蒸腾里,歌声如溪流般清亮,隐隐约约,穿透人群。
这,是我难以忘怀的歌声哦,歌者有高亢声线,却总娓娓吟唱。这,是我的少年时代,在我的香溪故乡,无数次不经意间望向坡下那三幢黝黑铁路桥墩时,我父亲的双卡录音机里传来的歌谣。这歌里,唱着:“火车快开,别让我等待,火车快开,请你赶快,送我到远方家乡,爱人的身旁,就算她已经不愿回来……”
作者简介:
别鸣,现居武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花城》《作家》等, 曾入选2023年度收获文学榜、2023年度中国中短篇小说排行榜,获2024年度芳草文学奖,出版小说集《涉江的青铜》。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