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贵州站:gz.xnzjw.cn
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今年,佘氏有两个年轻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1972    发布时间:2025-10-18


这消息,是2025109日《中国作家网》发布的《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新会员名单》看到的,不事张扬,却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进了家族那片沉默已久的土壤里。于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族谱,似乎也因此而轻轻震颤了一下,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

今年,佘氏有两个年青人,一北一南,几乎同时,迈入了那扇象征着文学殿堂荣誉的门槛——中国作家协会。这仿佛不是两个孤立的喜讯,而是一种遥远的呼应,一种血脉里沉睡的韵律,在时代的琴弦上,被两双年轻的手,不经意地拨响了。

我的思绪,便不由得飘向了北方,飘向了那片有着辽阔黑土地和坚硬风骨的关东。我想象着那位名叫佘飞的青年。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此时应是秋风飒飒,吹着银杏大道上一片灿然的金黄。他或许刚刚合上一本厚重的理论书籍,从堆满文稿的书桌前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既有着博士生的审慎与深邃,又跳跃着创作者那不羁的火花。他的根,曾深植于巴山蜀水的温润之中,鲁迅文学院的淬炼,重庆作家班的研修,都像是为一块璞玉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精细的打磨。于是,他的笔,便同时握住了两种力量:一种是创作的犁铧,奋力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在《中国作家》这样的园地里,耕耘着报告文学与小说的田亩;另一种则是批评的刻刀,冷静而精准地,在非虚构写作与当代文学的肌理上,留下思辨的纹路。


这让我想起北方的河流,譬如松花江,夏日里奔腾汹涌,是生命力的恣意张扬;到了冬季,表面虽封冻如镜,冰层之下,却依然是暗流涌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佘飞的姿态,大抵便是如此了。他获得的“《青春之歌》奖学金”,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名字本身就像一句谶语,为他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昂扬的序章。他的加入,为“佘”这个姓氏,注入了一种坚实、理性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质感,那是一种基于学理的建构,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沉潜。

然而,南方的风,吹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致。当我的思绪越过长江,萦绕在六朝古都的秦淮河畔,另一位佘氏的女儿——佘梅溪1994年生)的形象,便如水墨画般,在烟雨朦胧中渐渐清晰。与她那位北方的同宗相比,梅溪的路径,显得如此独特而富有诗意。一位浙江大学培养出来的法学博士,一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她的主业,是研究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文学理论,是站在严谨的学术讲台上,传递着思想的火炬。那些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诸如对理想主义限度的探讨,对科学方法的剖析,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冷峻的光芒。这本该是一条纯粹学者的朝圣之路,陡峭而寂寞。

可是,谁又能想到,就在这理性的山峰之侧,竟会绽放出如此一片瑰丽、丰茂的文学花园呢?从2010年的长篇小说《树精灵》、《一颗心的流浪》开始,一颗文学的种子便已破土而出。而后,《蓝色森林》延展着幻想的边界,《单眼皮女巫亚巧巧》散发着童年的魔力,直到2022年,那部《晶魂》的出版,仿佛是她文学世界的一次凝华与升华。她的笔下,流淌着的是与她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的语言:那是想象的翅膀,是情感的涓流,是构建虚幻世界的泥沙与砖石。她竟将思想的严谨与文学的烂漫,如此和谐地熔铸于一炉。

这便像是江南的景致了。你看那太湖,表面烟波浩渺,风物清嘉,一派柔美;可你若深潜下去,方能触摸到湖底那些沉埋的古石、暗涌的潜流,那才是支撑这一片浩渺的根基。梅溪的学术思想,便是那沉厚的湖底,给予她文学创作以不竭的深度与底气;而她笔下流淌的故事,便是湖面上荡漾的粼粼波光,映照着天光云影,展现着无边的美丽。她获得的“紫金文化艺术人才”的桂冠,正是对这双重奏最恰如其分的肯定。她的加入,为“佘”这个姓氏,染上了一层瑰丽的、充满想象与辩证色彩的霞光。

一北一南,一男一女,一者从创作与批评的并进中抵达,一者从学术与文学的交融中走来。他们仿佛是这个家族血脉长河中,两股分离了许久的支流,各自跋涉过千山万水,汲取了不同的日月精华,终于在今年的这个节点,一同汇入了中国文学这片广阔的海洋。这是何等的奇妙的交响!佘飞的沉实,像大提琴的低音区,浑厚而充满力量;佘梅溪的灵秀,则如小提琴的高音区,清越而婉转。他们并非重复着同一个音符,而是以各自独特的声部,共同奏响了一曲属于佘氏、更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乐章。

我仿佛看见,在那本厚重的中国作家协会的名录上,“佘”这个姓氏的下面,悄然增添了这两个年轻的名字。墨迹未干,却已透出一种蓬勃的生机。他们不再是族谱上那些需要被考证、被追忆的冰冷符号,而是有温度、有呼吸、有欢笑与沉思的鲜活生命。他们用各自的笔墨,为这个姓氏书写着新的篇章,这篇章不在发黄的宣纸上,而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刊杂志里,在高等学府的讲台上,在无数读者的心田间。

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家族的文脉,或许从未真正断绝。它只是像地下的潜流,在无人看见的深处默默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土壤,然后破土而出,成长为新的植株。今年的这两个年轻人,便是这潜流涌出地表的甘泉。他们证明,文学的种子,可以播撒在任何一片心灵的田野上,无论是东北的黑土,还是江南的沃壤,只要有足够的坚持、热爱与才华,就一定能开出绚烂的花来。

夜更深了。我合上想象的画卷,心中却一片澄明。今年,佘氏有两个年青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不仅仅是一则消息,它是一个象征,一个开端。它象征着文明传承那种“薪尽火传”的不朽生命力,它也开启了一个家族与一个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新篇章。远处的灯火,依旧如星河般璀璨,我知道,在那星光之下,两位年轻的佘氏族人,正与万千文学同道一起,以笔为桨,正在驶向无垠的远方。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写下第一个精彩的句子。


2025.10.18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12623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