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福酒业》采风记
十月的筑城,秋意早已漫过街巷,染透层林。二十四日中午,简餐过后,我背起行囊,搭上一辆开往竹都赤水的网约车,赴一场与酒香的邀约——赤水市第三届“酒河酿源、黄金产区”(贵福酒业)采风活动。这是我加入作协后的首次采风,亦是向文学前辈和老师们求教问艺、精进笔墨的难得机会,心底便漾开几分郑重,叠着满溢的期待。
次日清晨八点半,二三十位竹都文学爱好者如期赴约,一同登上开往复兴镇的公交包车。车轮缓缓碾过黔北的秋光,窗外层峦叠翠间晕染着深秋的清润,路旁桂花树缀满碎金般的花蕊,桂香循着风势扑入车窗,清冽中裹着缠绵的暖意。而我的心,早已越过沿途景致,飘向了那片酝酿着百年酱香的土地——贵州省贵福酒业有限公司。
途中,市文联主席陈金虎为众人阐释此行的深意与期许。他说,我们此番前行,既是为感受赤水“酒河酿源、黄金产区”的独特韵味,更是要以文化为笔,为酒业注入灵魂,用文字唤醒这片土地深处沉睡的酒魂。他鼓励大家沉下心寻访、静下心书写,以文学的温度勾勒赤水酱酒的风骨,让赤水酱酒品牌内涵在笔墨间沉淀。以文赋能,助推竹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酒香远播。
约莫三四十分钟车程,文友们便抵达了坐落于赤水市复兴古镇白酒工业园区的贵福酒业有限公司。与陆续赶来的书协、影协、美协等文艺界友人会合后,这场以酒为媒、以文会友、以文赋能的采风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天公虽添了几分雅趣,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未减众人的兴致。大家撑着伞徐步行进,首先探访了公司重金打造的AAA级景区四星级酒庄“贵福酒庄”。入园处,百只陶瓷酒坛整齐列阵,静默如卫士;名为“水垴井”的仿古亭矗立其间,赭红木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烧坊佳酿酒香馥郁醉云屏,贵地福井宝泉湛碧润龙兴”。亭中央,一口古井被泛黄的木板严实地封盖着,井旁立着一尊壮汉担桶取水的塑像——虽衣饰不似古时酿酒人,但其眼神中的笃定与容貌间的坚毅,仿佛在低声诉说:酱源神水已然担取,来日必酿琼浆玉液!
循着石阶缓步而上,便至“贵福烧坊”陈列馆。甫一登顶,馆前的两尊塑像便牢牢锁住了文友们的目光。一尊立于平台之上,两位酒友分坐方桌两侧,正高声呼喝着“哥俩好,四季财呀……五魁首呀……”,猜拳行令之声似在耳畔回响,笑语盈盈间满座生春,那“谈笑观世界、煮酒论英雄”的酒中豪情,霎时如活态画卷般在眼前铺展。另一尊则静立陈列馆门侧左首,一位掌柜模样的先生手执毛笔,凝神注视着案上摊开的账本,仿佛正在细数今日售出的酒水、清点入账的银钱,神情专注,姿态逼真,教人不由得驻足凝望,心生神往。
在廖主任的指引下,我们缓步走入陈列馆。众人或凝神细看展陈,或静耳倾听讲解,生怕错过一帧画面、半句渊源。廖主任的声音在馆内悠悠回荡,“赤水酿酒历史悠长。1998年,复兴镇长江村马鞍山发现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墓群中,就出土有罐、壸、碗、盏等青瓷器,墓室内凿有排水沟、石灶等用火酿酒痕迹;(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卷之十五(物产志)》中亦有酿酒喝酒的叙述;尤其是明清鼎盛时期,赤水曾有‘千帆过处皆糟坊,十里长街尽酒旌’的盛景。如今贵福酒业的百年沧桑亦印证:从光绪年间‘贵福烧坊’的初创,到公私合营并入国营酒厂,再到周明武先生重振祖业,直至如今斥资数亿完成技改扩建。可以说,酿源之地在赤水,赤水白酒看复兴”。
而今的贵福酒业,四代传承,跨越三个世纪——李生财、李明武、周明武再到周静、周曦兄妹,早已铺开一幅崭新的画卷:百余名员工中,十多位品酒师、勾兑师、酿酒师各展所长,匠心筑艺;五百亩厂区内,年产优质酱酒三千吨,窖藏老酒近万吨,酒香萦绕;“贵福”“红军渡”两大系列产品飘香大江南北,口碑载道。
馆内的陈列尤为动人:既有昔日酿酒的全套器具——下沙窖池、烤酒蒸灶、木铲竹箢,静静伫立其间,诉说着岁月的沉淀;又有《酱酒工艺流程图》,将复杂的酿造奥秘一一清晰揭示。最令人驻足流连的是四代传承人的生平事迹与家训箴言:“宁亏己莫亏人”“先学品德、再学本事”“励精治性、诚信为本”“贵在品精、福有余庆”……这些朴实无华的字句,字字珠玑,蕴含着做人、处世与执业的深邃智慧,在时光中愈发醇厚。
临别回望,贵福酒业“发扬利他精神、传承百年技艺、成就贵福人生,宁亏己莫亏人”的企业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底。这不仅是一部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关于坚守与传承的生动史诗,在酒香中流转不息。
走出“贵福烧坊”陈列馆,转身便步入“贵福记忆”展陈室。迎面是一方赭红色木匾,其上深刻一联:“一百年四代人只为一瓶好酒,一条河万年长延续一脉酱香。”这二十四个字,似一段沉静而坚定的自白,将贵福酒业人的坚守与追求,凝练于酒香与时光之中,愈品愈有深意。
室外,李生财、李明武两位创业与传承人的塑像静立风中,神情庄重,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望着这片他们用一生耕耘的酒香之地。“企业为何取名‘贵福’?”我带着几分好奇,轻声向廖主任问道。他微微一笑,语带自豪地解释:“‘贵福’二字,各有深意——贵在品精,我们始终遵循古法,恪守标准,秉承‘宁亏己、不亏人’的经营之道;福在根深,从‘怡和祥烧坊’起步,百余年来四代人一脉相承,三次迁址而不离故水,百载风雨终归古根。”言语之间,一段以匠心为笔、时光为墨的品牌故事,缓缓铺展在众人眼前。
“‘宁亏己、不亏人’——这朴拙厚道的经营之道,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我忍不住又追问了一句。廖主任微微一笑,眼神里仿佛浮起了旧日的光影,缓缓说道:“早年间,生意场上并不乏耍弄心机的商人。有的在给人打酒时,手执酒提,故意颤颤巍巍,让那酒面晃荡,总不满盈;也有的在舀酒之前,不将缸中酒液搅匀,上清下浊,买者所得往往不是真材实料。一来二去,争执自然就多了起来。贵福烧坊的创始人李生财,正是看到了这些弊病,便常常叮嘱柜上的伙计——打酒前,定要先用酒提将缸中酒搅匀,待浮起的酒泡一一散尽,再稳稳当当地舀起,手不能抖,心不能浮。他说,我们宁可自己吃些亏,也绝不亏待了客人。做生意就是要诚信为本、公平交易。”
听着廖主任的叙述,我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当年贵福烧坊门庭若市的画面——酒香缭绕,人来人往,那份厚道,终究是换来了比别家商铺更旺的人气和更暖的人心。
移步室内,企业的发展历程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帖开。自1998年成立以来,贵福酒业步步踏实,载誉而行:先后斩获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奖”;摘得中国名酒节金奖;荣获全国轻工交易会产品质量金奖;酱香型酿造技艺入选“赤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获评“贵州老字号”“贵州省诚信示范企业”……一项项荣誉,如岁月打磨的珍珠,串联起贵福酒业不断向上、愈发璀璨的足迹。
展柜中,“赤水醇”“赤酒”“赤水老窖”“状元红”“女儿红”等名优产品的样品与获奖证书静静陈列。纸页虽已泛黄,奖章亦染上风霜,但透过明净的玻璃,仍能窥见那份穿越时光的匠心与坚守,与空气中浮动的酱香交织在一起,酿成了最动人的岁月味道。
跟随廖主任的脚步,我们踏入了企业专属的“老仁怀洞府”——一座藏着万千时光的万吨酒库。才推开门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酱香便汹涌而来,不似寻常酒香的冲冽,反倒如陈年的暖雾,带着时光的厚度,将人轻轻裹挟。抬眼望去,千余个陶坛整齐列阵,静静伫立在幽深的洞府之中,黑釉底色上镌刻的“贵福”二字,在昏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每一坛都盛满了岁月沉淀的醇美,像沉默的老者,守着一方天地的静谧与芬芳。
公司特意遴选了四五款不同年份、不同风味的陈酿,邀众人品鉴。文友们纷纷执杯,将琥珀色的酒液缓缓送入口中。有人闭目细品,沉浸在风味的流转里;有人交口称赞,分享着舌尖的惊喜;快门声“咔嚓”不断,将一张张微醺的笑脸、一坛坛沉淀的老酒,连同这洞府中流淌的岁月,一同定格成永恒。
杯中是流转的风味,身后是沉睡的时光。我们站在这现实与陈香交织的空间里,举杯赞叹的,早已不只是酒的美味——是四代人跨越三个世纪的坚守,是“宁亏己莫亏人”的初心,是一方水土孕育的匠心,是时光与粮食碰撞出的奇迹。
“酿在竹海里、藏于丹霞地”,这酒里,酿着赤水的山魂水魄,藏着贵福人的赤子之心,饮下的不仅是醇液,更是一段厚重的岁月,一份深沉的情怀。
采风的最后一程,我们来到了公司的生态民宿餐饮体验厅。这里早已备好笔墨纸砚,文艺家们兴致盎然,纷纷铺纸研墨,将满心感触诉诸笔端、绘于画纸。书协资深前辈与中青年老师并肩挥毫,墨香与酒香在空气中交织氤氲。《复兴场酿红军渡、美酒河当守护人》《贵福至醇、福泽绵长》《酱香赤水源、贵福红军渡》,一幅幅书法作品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贵福酒业的赞誉;美协老师笔下,《贵福酒语》透着市井温情,《丹山红》映着赤水秋光,《芙蓉飘香、贵福长春》带着清雅风骨,笔墨间似有酒香透纸而出,气韵生动;诗联老师即兴赋诗,《一滴贵福酒、千年匠心魂》《赤河美酒香千里、贵福烧坊旺百年》句句真切,道尽此行感慨;作协文友时而驻足,时而拈出他们积淀多年的创作感悟与人分享。三言两语,便如拨亮一盏灯,照亮了灵感的幽微角落,令在场者时有顿悟;几位摄影师则举着镜头,默默定格着这墨香与酒香交融、才情与匠心碰撞的动人时光;市文联、市作协和市诗联学会等领导,在人群中穿梭忙碌,一面细致周到地协调着事务,一面又似林间采撷晨露的鸟,目光敏锐而沉静,不时从寻常言语与细微动静间,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光。他们以睿智之心,默默收集着四散的片段与声响,仿佛秋日拾穗之人,俯身捡拾,皆为酝酿那一篇可以传世的佳作。
晌午时分,企业负责人周静、周曦兄妹携团队与众人共聚午餐。餐桌上,是赤水本地的鲜美食材,杯盏中,是贵福酿造的醇酿。宾主频频举杯,笑意盈盈,杯中酒不仅敬这场采风的圆满,敬因酒结缘的相知,更敬那份跨越百年、始终未改的匠心。言谈间,周静兄妹谈起对品牌的坚守、对传承的执着,言语朴实却掷地有声,让人愈发敬佩这家人的情怀与担当。
半日的行程,终在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虽未能亲眼得见车间里热火朝天的酿酒场景,心中略存遗憾,但回想这一路——从筑城到竹都,舟车三百余公里的奔赴;从贵福酒庄到万吨酒库,一步步走近一段百年传奇;得遇良师益友,共品佳酿,浸染墨香,倾听故事……身虽略有倦意,心却被满满的收获与感动填满。那些流淌在笔端的字句,定格在镜头的瞬间,回荡在杯盏之间的笑语,还有那些刻在心底的坚守与感动,都已汇成一份沉甸甸的行囊,温暖了这趟匆匆而丰盈的旅程。
离别之际,再望一眼贵福酒业的青砖黛瓦,鼻尖似乎仍萦绕着挥之不去的酱香与墨香。这场采风,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探访——它是一次文化与匠心的相遇,是一次时光与情怀的对话,是一次灵魂与岁月的共鸣。贵福酒业的百年传承,不仅酿出了醇厚的酱酒,更酿出了一段关于坚守、诚信与热爱的人生滋味。这份滋味,如同洞藏的老酒,历经时光沉淀,愈发醇厚绵长,将永远留在每一位到访者的心中。感叹之余,学赋诗曰:
重阳秋雨润黔乡,墨客携云访酒坊。
探瓮闻香心已醉,傍坛观酿意先扬。
旧知新雨倾玉液,诗客画师赋琼浆。
千盏饮余龙蛇走,万篇吟就琥珀光。
莫道桃源无觅处,《贵福》香阵透八方。
2025年11月1日于贵阳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贵州站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